曾经,他们是学院的学生
用拼搏与热血来诠释自己的青春年华
现在,他们是学院的老师
用梦想与热爱来诠释自己的初心使命
从仰望讲台到站上讲台,从聆听到讲述
从这里出发,走出国门深造,又回到这里
是传承,是坚守
更是特别的情怀
她说:“我的心愿是回母校工作,回生工教书!”
他说:“科学无国界,但我有祖国!”
今天是第39个教师节
让我们一起听他们说说求学任教的故事
余志良:“选择了这条路,就要脚踏实地干下去”
1996年,余志良入学学院生物工程专业。他总觉得自己天赋不高,因此特别努力刻苦,四年后,他不仅成为省级优秀毕业生,毕业论文还成为往后历届学子的范本。“我觉得我最高光的时刻就在工大。”教师节前夕采访余志良教授时,他开心地和师生分享。
余志良从工大到浙大,从浙大到香港,再从香港到美国,他坚定地走在科研这条路上,从未退缩。“选择了这条路,就要脚踏实地干下去。”2007年,他赴美国波士顿大学攻读博士后,进入到一个有八个国家留学人员所组成的高度国际化团队。他表现出了十足的国人风采——踏实肯干、坚毅果敢。
在境外期间,本科班主任裘娟萍老师的一封封“家书”,坚定了他要回母校的决心。“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帮助每个学生成为优秀的人”,他十几年如一日地对学生倾注着自己所有的能量。将母院老师们对他的“给予”连同自己的初心,传递给一代又一代的学生,这是余老师“为人师”的意义,更是学院的宝贵财富。
汤晓玲:“科研一定要深入进去,钻进去了才能成为行家”
2003年她从工大启航,开启了求学之路,2015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取得化学与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学位后,放弃国外优厚的物质条件,义无反顾地回到工大的三尺讲台上。“从本科毕业选择继续深造的时候,我好像冥冥之中就预感到肯定是要回工大当老师的。” 对大多数人来说,母校是用来回忆的,而对汤老师来说,母校是她的精神家园和归属之地。
“科研一定要深入进去,钻进去了才能成为行家。”汤晓玲老师一直坚守在科研第一线,她坚定地说:“做科研要有一腔热情,更要有持续的热情,因为过程中有千难万阻,要不怕苦、不怕累。”每当碰到问题,她便会沉下心来翻阅文献,汤晓玲老师坦言:“做科研得有科研精神,比如要实事求是,不能为了预期的结果而篡改数据,做科研主要是呈现出事实,也让后来者有机会在你所做的基础上再突破,所以事实是非常重要的。”她这么说,也这么做,更这么教。
严谨纯粹的科研态度以及对学生孜孜不倦的教学态度撑起了“导师”二字的隆重分量。“归去来兮”这是理想主义情怀的体现和心血的凝集,也是汤老师与工大的不解情缘。
程峰:“我唯一的一份简历,就是投递到了工大”
2004年,程峰到学院生物工程专业就读。2011年从生工学院毕业后远赴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继续深造,2015年他如愿回到学院任教,他与学院的缘分从未间断过。“要不要回国?为什么回国?”这些问题对程峰而言,不需要艰难抉择,“我唯一的一份简历就是投递到了工大。”这就是他的初心选择。
自博士就读期间起从事酶和手性化合物的相关研究工作,迄今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科研之路是艰难的,多年以来所培养成的良好研究习惯和扎实的学术基础,让程峰很快就具备了探索领域前沿的能力。2022年,程老师的《工业酶创制与手性生物合成》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立项资助。他说:“基金的获批是科研规划中的“小目标”,并不是终点!科研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学术传承就像接力赛,引路人的角色十分重要,传承的每一环都需要有俯首传薪的态度和薪尽火传的精神。科学研究的终极目的是“人才培养“,程峰老师在教书育人中希望同学们能够把书本中的知识通过实验转化成技能,秉持“探索未知 激情求解”的院训精神,做出原创性的科研工作。
倪银华:“严谨是做科研最重要的品质之一”
“从学生到老师,我到工大19年了。”倪银华笑着说。2004年,他考入工大生物工程专业,在学院度过了7年的本硕时光,后拿到日本国费奖学金(日本政府公费奖学金)到日本金泽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看着那些充满理想与志气的学生,倪老师总是想起过去的自己。因此在入学时,他就会告诉自己的学生,困难与挫折并不可怕,但态度一定要时刻保持严谨,就像他的导师言传身教给他一样。“严谨是做科研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在日本6年的求学时间,他日复一日地在实验室刻苦钻研。每天在实验室超过12小时,他从未放弃过对科研的追求和探索,旁人看来枯燥无味的实验数据却是他无比炽烈精彩的人生。
从学生到教师,身份的转变对他来说充满了挑战,印象最深的是倪银华为了顺利完成第一堂授课任务,准备了整整15000字的讲稿。他说现在他的电脑里还有六年前所有的实验原始数据,他能清晰准确地说出样本放在冰箱哪一层、抽屉的哪一格,勤奋严谨的精神贯彻在他的教学理念中。直到现在,他依然要求每位学生每天手写实验记录,每周汇报实验进展,保存所有的原始数据,这种严谨求实的科研精神深深地影响着团队的每一位学生,为他们在学术道路的发展中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岑宇科:“三尺讲台,浇灌的不仅是桃李,也是我的梦想之花”
与那些“有备而来”,在进入大学前就对生物有深入了解的同学不同,岑宇科就因为“生物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来到工大进入到生物工程这个专业,而后,产业领域和学科体系的意义在他的意识里渐渐明晰,也成为了他准备投身一生的事业追求。
2007年,大二的岑宇科在学长分享课堂上得知了当时学校与比利时鲁汶大学国际合作项目,萌生了他出国学习的想法,想了就要去做,于是带着懵懂他踏上了异乡的求学之路。一本本厚重的外文教材对大二的他来说是不小的挑战,他笑着说:“像啃骨头一样啃下来每一本教材的每一页内容”这是他在比利时的日常。从本科到博后,整整十年,他坚持专心做好每一件事。
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身在比利时的他深深地为自己的祖国自豪,埋下了回到祖国的决心。毕业后,他毫不犹豫踏上归家之路,回到他热爱的工大。从生工去,到生工来,岑老师用行动诠释了对梦想的执着。“三尺讲台,浇灌的不仅是桃李,也是我的梦想之花。”
乔沛:“我一定要回到这个梦开始的地方”
“我想很多小朋友都有过科学家梦,我也一样。我儿时最爱的动画片是《德克斯特的实验室》,怪博士光怪陆离的发明曾让我憧憬着成为科学家。”回忆往事时,乔沛忍不住笑道。科学家,多么诱人的名词,但是又那么遥不可及。2009年,初来工大的乔沛听了一堂课——《微生物导读》,教师是沈寅初院士。“那是我第一次见到了真正的科学家,回想起来那段经历仍让我感到不可思议!”
入学以后,乔沛在学院专业课老师的带领下、在实验室导师和前辈手把手的帮助中,迈着扎实的步子,渐渐走入了科研的大门。“我一定要回到这个梦开始的地方!”学成归国后,工大是他的第一选择!他既希望把自己的学习、生活和科研收获分享给学生,也希望继续深耕科研、服务国家发展。
从追光人到引路人,作为新教师的乔沛也终于明白了“润物细无声”的含义。作为一名新教师,他希望与学生共同成长,“在他们通往未来的路上打开一扇窗,点亮一盏灯。”
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
探索未知 激情求解
用自己的力量点亮每一位学子的求学之路
这种使命镌刻在一代代生工引路人的基因中
生生不息,脉络传承
时代更迭,师恩不变
祝学院所有的老师们
节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