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东昌教授课题组开发I型CRISPR系统介导的基因表达精细调控技术

作者:孙东昌团队发布时间:2024-08-18浏览次数:334文章来源:生物工程学院

  CRISPR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引发了生命科学、医学、生物化工、农林牧渔业等领域的变革,推动了生物科技的新一轮革命。开发CRISPR新技术是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对于推进未来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目前广泛使用的CRISPR表达调控工具由缺失核酸酶活性的Cas9突变体(dCas9)和向导RNA组成,属II型CRISPR系统。虽然CRISPR/dCas9能够精细地调控基因表达,而且在许多领域展示其应用潜力,但是它固有的细胞毒性和较窄的PAM选择性限制其应用范围。因此,迫切需要开发基于其他类型CRISPR系统介导的基因表达调控新工具,在不影响细胞生长的基础上拓展基因表达调控范围。在原核生物所有的CRISPR系统中,由核酸酶Cas3、多个Cas蛋白组成的Cascade和CRISPR RNA(crRNA)组成的I型CRISPR系统分布最广泛。缺失Cas3时,Cascade在crRNA的介导下与靶序列结合,可实现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作用。然而,目前I型CRISPR系统介导的基因表达调控研究大多限制在天然携带该系统的细菌中,异源表达I型CRISPR系统用于调控基因表达的研究较少。

  我院孙东昌教授课题组致力于CRISPR系统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前期发现核结合蛋白StpA调控大肠杆菌I型CRISPR系统的新机制(Sun et al., Appl Environ Microbiol, 2022)。近期,通过将来自大肠杆菌的I型CRISPR系统整合至枯草芽孢杆菌中,结合转录和翻译水平上的工程化改造手段,项目团队在枯草芽孢杆菌中开发了组成型和诱导型表达的I型CRISPR基因表达调控工具包。利用构建的I型CRISPR调控系统,精确调控关键代谢基因pdhA表达,在枯草芽孢杆菌底盘细胞中实现了TCA循环和目的产物代谢流平衡,显著提高目的代谢产物发酵水平,为拓展I型CRISPR系统在异源宿主中的应用提供范例。

图片1.jpg

  相关研究成果20247月以“Development of a type I-E CRISPR-based programmable repression system for fine-tuning metabolic flux towards D-pantothenic acid in Bacillus subtilis为题,在生物与生物化学主流期刊ACS Synthetic Biology期刊上发表。我院2021级生物与医药专业硕士茅呈耀为论文第一作者,孙东昌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217008331670084)和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2020C02031)的支持。


  论文链接:DOI: 10.1021/acssynbio.4c00256